华夏大学生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994|回复: 0

31个经典教育小故事26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6-14 19:18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6、逼学生提问
 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,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。这就需要教师“逼”。我说:“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?”学生们答道:“我们学。”我又说:“一般不懂才需要学,不懂才需要问,既然你们没有问题,我就没必要讲了。”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: 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“讲”, 而是自“问”。
  经过这样一“逼”,学生们都能提出一些问题。我教《故乡》时,学生们共提了八十二个问题。我还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,养成“四问”的习惯。这“四问”是:一是写了什么?二是怎样写的?三是为什么这样写?四是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?
 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,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,但怎样解答问题,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。我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,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、研究、切磋,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,享受思想的成果。
  例如,我讲《孔乙己》一课:
  师:(介绍完课文背景)好,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,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。
  生A: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的柜台“和别处不同”,是“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”?
  师: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,很好。谁能解答这个问题?
  生B:我想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,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,这也属于环境描写吧。
  师: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。
  生C:老师,第一段为什么要说“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,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”?
  师:好,谁来帮他解答?
  生E: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,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。
  生F:不对,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,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“1919年”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。
  师:好,出现不同看法了。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?
  师: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,慢慢地走去了。冷漠的社会,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,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。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自已的读后感。
  生: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。
  生:我想用鲁迅的话来概括“一般社会对穷人的凉薄”。
  生:“一个无望的人和一个无望的社会”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站点统计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( 苏ICP备2023024155号 ) | 公安备案号:32010402000195

GMT+8, 2024-5-1 11:55 , Processed in 1.077188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