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大学生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625|回复: 0

揭秘HR那些“杀人”伎俩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5-13 14:54:2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,我在想,会不会受到“围攻”。毕竟,我们还是有很多优秀的HR,为企业人才的发展,做出了杰出贡献。但是,通观整个职业市场,大量不合格HR人士的存在,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而且,每个人只静下来想想自己的职业生涯,就不难找出被无良HR们“修理”或“欺负”的那些“伤心”往事。
  重视人才,以人为本,这是每个企业都在喊的口号,更是HR们的天职所在。HR们原本应该是最俱爱心和诚信的人;是吸引各类人才最初的“磁铁”;是企业人才选拔、培训和任用的“推手”,但是,现实生活里,一些HR从业者的胸怀、能力、态度及所作所为,却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阻碍人才进入、影响人才稳定和破坏人才成长的“元凶”或“帮手”。
  下面,把一些HR们“杀人”的常见技俩归纳如下,希望起到某种“净化”、“提醒”或“规范”作用。这只是一种边缘性的概述,不是在抹黑或丑化HR,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,也不要过多联想。
  本文所指的HR,既指企业里从事HR工作的各级职员,也包括专职从事HR工作的顾问或猎手。
  一、 “程序”杀人
  接到公司的面试电话后,张文到某家居公司应聘。他应聘的是部门经理职位。之前,他向这家公司提供了完整详细的个人简历。
  进入公司,入门登记、填写个人资料表、检验各类证件、测试、HR专员简单面谈,这一连串程序下来,用去了差不多两个小时。
  在会议室等了半个多小时(HRM一直在电脑上看着什么,难道这也是传说中的面试的一环?),终于等到HRM来面谈,第一个问题就是:“请您自我介绍一下”,这是很典型的面试程度的开场。
  张文早就对这繁杂的程序有点不耐烦了,看HRM那装模作样的架势,很不以为然,于是说:“我不是传了简历给您……您就直接问些关键的问题……我们随便聊聊好了……”
  从HRM的问题中,张文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专业。面试下来,他觉得做好这个工作,完全没有问题。HRM虽然承诺三天内答复他,但是,张文并没有接到复试通知。实际上,因为张文的直率和不耐烦,已经“伤害”了那位HRM,他毫无犹豫就把张文淘汰了。
  严密的入职或离职程序是保证公司安全的必要手段,也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之一。HR们也常常理直气壮地说各种把关是如何重要,是如何可以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,但是HR应该依据应该者的身份发、职位及相关情况,灵活变通。对于应聘中高职位的人,漫长的程序,会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,因而,往往会中途退场或象张文一样在“屈辱”中被刷掉。
  二、 “态度”杀人
  某人才服务公司的服务理念是:“热情百分百、服务百分百”。一次,李勇通过QQ咨询他们的一个职位。信息发过去半天后,才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:
  “你是?”(不是“您”,而且也没有为让别人等候了那么久说一声抱歉)
  “我想入解一下您发布的HRD的职位情况。”
  “先个简历过来吧。”
  “企业是一个什么情况,可以介绍一下吗?”
  “先发简历,我们看过后再谈。”
  ……
  像这样的服务水平和态度,我相信没有人才会与他们合作。
  HR的态度,是企业文化和形象的缩影。在企业和人才交往的过程中,无论是通过电话、QQ、邮件还是面谈等,HR们的态度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招聘的效果;同样,在企业正常的工作过程中,HR的态度,也影响着人才的稳定。
  现实生活中,不少HR的态度确实是很不礼貌、不友好的,有的甚至是恶劣的。关于这方面,我想,在求职的经历中,每个人都应该吃HR不良态度的“苦果”。试想,有了这样的一尊“门神”守在那,谁还愿意进去呢?谁还愿意呆下去呢?而很多企业里,大家都抱怨HR部门或看不起HR部门,与HR的态度也不无关系。
  关于态度,还有一种情况,当你面试的时候,企业可能很热情,但是,一旦合作不成功,过后你再联络,无论是HR还是曾经面试的老总,再也不会理你。如此短视和势利的态度,真是可悲。其实,与一些中高人才保持必要的联系,有何不好呢?或许,他们可能就是你未来的储备人才。
  三、 “细节”杀人
  阿明是我的朋友,做了多年的企业培训,有着丰富的培训管理经验,做一个培训主管,应该没问题。当然,他的字一向写得不怎么样,加之这么多年习惯了用电脑,字写得更有点不太合他的身份。
  有一次,我介绍他去一家公司应聘培训主管,与企业谈完后,他觉得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。但是,他最终再没有接到通知。那个HRD也是我的朋友,他提起这个事的时候,说:“他的字写得不太好,作为一个培训主管,这是不应该的;我还分析过他的笔迹,特质上也有点问题;而且,我与他握手的时候,感觉他的手有点凉,这说明他的身体可能不太好,精力不够充沛……”
  这名朋友还在为自己的“专业”洋洋自得,殊不知,正是他的吹毛求疵和理想主义,错失了很多人才,怪不得招聘了那么久,效果却总是不理想。
  正如这位朋友一样,招聘过程中,HR们随时拿着一个放大镜在审视你;他们善于联想,长于分析,很会背书,只要让他们发现一点“蛛丝马迹”,你就成了“问题”人物,机会就可能擦肩而过。他们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爱上了这种习惯:宁可错杀一千,决不放走一人。
  实际上,老板在选人的时候,完全与HR相反。老板选人,一是看面缘;二是看这个人的精气神;三是看这个人是否具备解决他的问题的能力。就这么简历。也正因此,很多创业成功的老板,其实才是真正合格的HR人士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板总是对HR找的人不满意的原因。
  严密的把关是必要的,细致的审查也是必要的,但是,如果忘记了招聘的根本目的-------找到解决问题的人,为了细节而细节,招聘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。而因为所谓的“细节”,失去机会或失去人才的故事,每天就这样上演。
  四、 “私利”杀人
  徐迪有10年的HR验,并且在大型企业做过。一次,他去一家几百人的企业应聘HRM。用他的话说,做那个企业的HRM,应该是“小菜一碟”。但是,实际上,他错估了形势。他的简历,被HR主管永远地封杀了。
  这个企业的HR主管做了多年。接到老板要他招聘一名HRM的时候,心中很不是滋味。眼看升迁无望、信任受挫,他把气出在了那些优秀的应聘者的身上。凡事优秀的应聘者,他都拒之门外,专挑一些一般的简历给老板;偶尔也“好心”地给老板建议:“好一点的要求太高,我们没必要提前消费人才” ……
  邓芳到某电子公司应聘企业文化经理。企业的HRM是一名女性,她问邓芳:“您还做过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,经验丰富,要多向您学习了……”
  “好啊,如果我能进入贵公司,我一定乐于分享……”邓芳很兴奋地谈了自己在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管理上的经验和心得,却忽略了这名HRM脸上闪过的一丝阴云。
  邓芳当然没能进入这家公司。她永远也想不到,正是她的优秀、锐气,让这名HRM动了“杀心”:你都是HR方面的高手,以后我在企怎么混啊……
  类似这样的故事,也许就在你应聘的不经意间发生了。一个人有私心是正常的,但是,把私心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,这种HR就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。
  五、 “恩怨”杀人
  众所周知,企业里,最惹不起的人就是HR。尤其是在一些企业文化不健康的中小企业,谁若让HR们不高兴,他们就会给你“一千个伤心的理由”。
  在一次公司的例会上,董主管再次(上次会议提了,没解决)提到了他们那个楼层洗手间的问题:已堵了一周,员工上厕所要跑到其他地方;更要命的是臭水横流,员工意见很大……
  人事行政经理解释:“已派人维修过……这段时间很忙……”,老总接过话,“忙不忙是你的事,明天不处理好,你自己写处罚单来……”
  从此以后,董主管发现与人事行政经理的沟通总是不那么和谐顺畅了。他部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。一年以后,董主管因为绩效考核总是不理想,被末位淘汰了。
  人在职场,恩怨难免。但是,如果你与那些鸡肠鼠肚的HR结了恩怨,你可能真的会落下个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下场。他们有太多的耐心、办法、理由、资源和手段,让你工作生活不舒服,甚至“消失”。
  之所以这样,原因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是中国的民企,很多老板大多潜意识把自己当成皇帝;既然是皇帝,身边当然就要有“打手”或“小人”,于是,很自然地,不少没能力、没素养、没道德、会钻营、会拍马、会手段的人把控了HR与行政部门。他们除了履行基本的HR或行政功能,还担当着老板“特殊神圣”的职责。久而久之,他们也就习惯了用“江湖”那一套来跟你玩。
  六、 “背景调查”杀人
  在中国的职场,做背景调查,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。因为很多人的诚信度不高;因为很多人不喜欢看到别人的好;因为很多人不习惯表扬或称赞他人,反而是乐于背后贬低或中伤他人。正因如此,背景调查,不仅得不到客观和准确的信息,反而可能是一场陷害或被陷害的游戏。
  去年3月,曾有猎头找鄢飞,推荐他去某企业担任销售总监。简历、面谈都一一过关,但是,最后猎头却再也没有主动找过他了。他问猎头,猎头说企业又暂时不设置这个职位了。
  实际上,真正的原因是,猎头和用人企业在对鄢飞做背景调查的时候,他的老东家说了一些不太客观的话,正是这些话,让鄢飞失去了这个好机会。
  原来,鄢飞在那个企业做了将近8年;开始,他是做HR主管,现在这个企业的HR经理,还曾是他的部属。后来,老板着力培养他,让他转做销售,于是,他一步步做到该企业销售总监的职位,为企业业务的拓展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但是,随着与老板相处的深入,渐渐地,他觉得外表光鲜、身份老板崇高的老板,只不过是“边做婊子、边立牌坊”的人,于是,两个人越来越淡;加之后来,鄢飞的部属出了一点事,于是,鄢飞只有走人。
  其实,鄢飞的人品、经验和能力是很不错的,但是,只要有猎头或企业问鄢飞的情况,这个老板都会说出他很多的“劣迹”;甚至连那个HR经理,他曾经用心培育过的部属,也不太正面肯定鄢飞。
  这就是“丑恶的中国人”。除非是很好的朋友,我们才会在背后说一下他人的好,否则,我们基本上不会去“包装”或“成全”他人;如果你是以一种不太愉快的方式离开某个企业(即使是企业的原因),那么,你就永远地留下了一个也许影响你以后发展的“污点”与“障碍”。
 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用人背景调查,不信,你试试看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

x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站点统计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( 苏ICP备2023024155号 ) | 公安备案号:32010402000195

GMT+8, 2024-6-1 11:48 , Processed in 1.09185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